【釋文】
和欽司長吾兄勛鑒: 本校領有獎學金及匪區救濟金學生共計一千一百餘名,茲因米價上漲,每斗已達三百三十餘萬元,部中所發之款不敷甚鉅,勢難支應。擬懇准予增墊一百億元以應急需,務請惠允,公私同感。專此 敬頌勛綏。 八、七月擬各加墊五十億元(米差)款另派 弟楊亮功敬啟 七月卅一日
【說明】
抗戰勝利後,由於長期的戰亂後遺症:工商凋零、社會混亂,更重要的因素是國共內戰全面爆發。軍事開支飛漲,遠非其時的經濟能力所能負擔,單從 1945 年到 1948 年三年之間,通貨就膨脹了六百四十三倍。通貨膨脹到如此程度,物價遂如脫韁野馬,一發不可收拾。單單上海市的上米價格,一月份每擔一百五十萬元,8 月時已漲到每擔六千五百萬元。楊亮功任安徽大學校長時,因鑑於物價上漲,學生救濟全無濟於事,因此,乃向教育部請求額外撥款一百億元的公函。教育部同意其所請款,在「發款通知單」的款別記載「卅七年七八兩月代學生救濟金」,金額「各五十億元,合共壹百億元」。一百億元的數字驚人,但除以一斗三百三十餘萬元的數字,一百億不過可以買米三千斗,亦即平均每位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到一斗多一點的米。由於法幣已貶值到不堪聞問的地步,形同廢紙。因此,在教育部發出撥款通知單不久,國府即於 8 月 19 日頒布「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」,雷厲風行地實施了幣制改革,發行總額二十億元的金圓券為本位幣,其餘黃金、外幣等必須兌換,不得流通使用。不出數月,金圓券破產,財經改革完全無效。 楊亮功(1895-1992),名保銘,字亮功,安徽巢縣人。1920 年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,1927 年獲紐約大學哲學博士學位。1928 年返回中國任河南開封第五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科主任,1930 年任安徽大學校長,後轉任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,1945 年 10 月調任閩臺監察使。1947 年二二八事變發生時,曾經奉監察院院長于右任之命,來臺調查案情,並做成報告。1948 至 1949 年時,任國立安徽大學校長。1949 年來臺,先後任監察院祕書長、考試委員,兼任考試院職位分類計畫委員會主任委員,1968 年任考試院副院長,1973 年任考試院院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