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洪炎秋/致郭雨新信札(1月27日)

【釋文】

雨新吾兄大鑒: 來函早已拜接,因日日忙碌,故未能復信。今日來津,因受深切兄寫信所刺激,又可省郵票信封,所以奮勇寫一信復兄,寫一信與肇嘉兄,所言不盡一樣,可與肇嘉兄交換看也。聞兄事業頗受損害,甚表同情,唯處此變亂時代,只好認倒霉。所幸吾兄應付有方,大事可化小事,小事可化無事,不卜可知。台灣重建協會曾來兩信,至為感謝,近日當為奉復,所命為作分會籌備主任,原應遵命辦理,唯此處已有台灣革新同志會,頗為活躍,又有建設協進會,雖已流產,亦算一組織,弟素主張團體不必太多,今竟自打嘴巴,似乎不可,故遲遲不進。請向柯台山先生代為釋明,個人甚願協力,若組織分會之責,請另委他人。蓋弟近中亦擬回台,時間亦不許可,敢乞原諒,為幸。本想大大地寫,因尚有非出門不可之事,就此打住,改日再談。順頌近安。 弟洪炎秋拜 一月廿七日

【說明】

此封信為洪炎秋(1899-1980)在民國 35 年(1946)年初寫給郭雨新(1908-1985)的信,洪與郭兩人都是當時臺灣文化界名人。郭雨新,宜蘭人,宜蘭公學校畢業後以第一名考進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,再靠林本源後人林松壽之學費贊助而進入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,畢業後受到林松壽栽培,由下級職員不次躍升。大戰期間,赴上海與北平經商。光復後返臺,因與國民黨理念不合,乃參加青年黨,競選公職,曾任多屆省議員,與李萬居、郭國基、吳三連等有「五虎將」之稱,是早期反對派代表人物。後對國民黨選風及統治方式徹底失望,乃黯然離臺,長居美國。在異鄉仍關心國事,1978 年在美宣布競選臺灣總統,1985 年逝世,不久移靈回臺,長眠故鄉。陳水扁曾在某個場合說道:如果郭雨新有機會競選總統,此民選總統大位會是他的,而不是陳水扁的。政治人物的話聽聽就好,作不得準。但郭雨新繼承蔣渭水位置,往下又將反抗火炬傳給了陳定南、林義雄、黃煌雄、陳菊等人,承先啟後,在臺灣反對運動系譜中有重要位置,這是事實。 洪炎秋是臺灣鹿港人洪棄生公子,洪棄生民族情感特濃,惡日甚深,不用日治時期引進的新事物(包含電燈),不送兒女受日本教育,自己教學。一生的一身裝扮,頗有辜鴻銘之風。洪炎秋深受其父影響,但為求新知,偷學日語,還偷偷留學日本。惟留日後不久,即轉至北大念書。返臺後,任臺大教授、國語日報社社長,也曾以不花錢的競選方式,高票當選民選立法委員,一時傳為佳話。洪炎秋學者兼文人,是戰後臺籍知識人當中少數的文壇健筆,從《閒人閒話》以下,一系列的「閒話」、「廢話」,打造了洪氏招牌文風。在大陸與臺灣文化的變遷與交流中,洪炎秋既與臺灣耆老關係匪淺,且受過日本教育,又出身北大,與大陸學術名家亦多有往來。多重的經歷使他變成各方都需要倚重的人才,在戰後本省、外省的知識人之間扮演很重要的黏著劑。其臺大宿舍設於青田街,今委外經營,闢為茶館。屋外老樹參差,屋內清幽冷調,簡潔幾何型的雪白設計配合歷經塵世風霜的高山原木建築,頗像洪炎秋一身交疊的各種異色文明的神韻。

bottom of page